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最新章节。
阳春三月,数辆看似普通的四轮马车驶出了京师,通过跨江大桥的公路向北而去。
而护送这数辆马车的则是一千多精锐明军,并且在这支队伍的前后三四里处,又各有一支两千人的精锐明军骑兵。
因为军队刚走过,路上没什么行人,倒是有些商旅、路人在路边观望。
当其中一辆马车驶过时,路人能听见里面传出一个女孩的清脆歌声。
“三月来百草开,盈香满袖万物苏,虫鸣和着欢笑,心事舒。”
“三月来暖阳复,相携去,踏青处。陌上花开满路,香入土···”
“阳春三月来,自有生命破尘土,送来希望事,好运出~”
舒适的车箱内,朱元璋捋着银灰色的胡须,笑道:“若月这首歌唱得真是好听,叫个什么名儿啊?”
对面坐着的一个如同小仙子般的七八岁女孩笑着道:“外公,这首歌叫《春三月》。”
“春三月?不错不错。可否再唱一遍给外公听呀?”
“好呢。”
听若月又唱起了歌,朱元璋越发觉得这次出行带上长安、若月这两孩子没错——俩孩子不仅长得可爱,而且都冰雪聪明、礼貌乖巧,让人心情很好。
如今已是三月上旬,他在京师被朱标劝了又劝,终于是等到天工院那边拿出了一套合用的照相设备,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京师了。
不过朱元璋并未与后妃们一起出行。
他的后妃与那些年未满五岁的皇子、公主都是乘坐火车,带着行李等物,直抵凤阳。他却是要乘马车,由官道慢慢“走”过去。
并非他不敢乘坐火车——事实上,他已经乘坐过一次火车。
之所以选择坐马车,是因为他想沿路察访民情。
以前他身为九五之尊,安危关系着社稷稳定,自是不敢白龙鱼服。如今成了太上皇,这方面就没太多顾忌了。
况且,他到哪里去,都会有大明最精锐一卫天子亲军跟随(并非贴身跟随,而是一起到某地,可以保证迅速救援),就算遇到那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想害他性命,只需随行侍卫们坚持一会儿,就能等来军队救援,基本上不会有性命之危。
听刘若月唱了会儿歌,朱元璋便拿起一个双筒望远镜,透过车窗向外面的田野、村落看去。
放眼望去,只见田野间的旱地里冬小麦正在抽穗,水田里农夫们正在插秧,亦有农夫在山地上播种红薯、玉米,正是一派农忙的景象。
过了半日,眼见将要到滁州城,路边的村落都明显多了些,朱元璋忽然生出去走访一番的心思。
“李贵,让车队停下,咱要到附近的村子走访一番,顺便找家农户吃个午饭。”
“是。”李贵直接应下来。
李贵十几岁就以内侍的身份伺候朱元璋,二十多年过去,早已了解朱元璋的脾气。何况此番出行,什么时候该怎么做,朱元璋都早有考虑,他只需听吩咐做事即可。
比如此时朱元璋想去附近村落走访,便有随车的数十名侍卫奔赴各方。
奔赴前后两支军队的侍卫都穿着职服,负责通知两支军队停下。
其他侍卫则都做寻常百姓打扮,就连骑的马匹都看不出是军马,却是提前进入周边的村落做必要的探查——他们也只会探查,只要不是能直接威胁到朱元璋安危的事,他们都不会管。
这是朱元璋的要求。
车队停下后,朱元璋见官道(水泥路)旁通向村落的土路勉强可以通行四轮马车,便让车夫驾着他乘坐的“普通”马车拐下去。
这一下去,即便这辆车有不错的减震却也明显颠簸起来。
刘长安、刘若月赶紧抓住了车内的安全把手,朱元璋虽也被颠得微微皱眉,可**却坐得稳稳当当。
“长安,若月,是不是从未走过如此颠簸的路呀?”朱元璋笑呵呵地问,如同寻常人家的慈祥老爷爷。
八岁的刘长安小大人似地道:“回外公,有时爹娘带我们出城郊游时会走这样的土路,只是走得不多。”
朱元璋笑道,“京师附近现在的道路可比以前好走多了,哪怕土路也相对平坦。不像咱年轻时那会儿,官道就是土路,而且比这条路都要颠簸。”
“天晴时尚且能走车,若是下雨、下雪,便走不了车,只能走马、走人,还深一脚浅一脚的,很容易摔个大马趴。”
因为刘宽与朱蕙兰、苏采薇管教儿女都是对儿子严厉些,对女儿宽松些,所以刘宽的女儿大多相对活泼,刘若月也是如此。
她闻言咯咯地笑了几声,问:“外公是不是也摔过大马趴?”
朱元璋不在意地道:“确实摔过,还摔过不少呢。不过,正是因为摔过,以后再走那样的路就很少摔倒了。”
刘长安听了若有所思。
不多时,马车便抵达一个村庄的村头。
朱元璋带着俩孩子下车看了看,估摸着这村子约有四五十户人家。
只见大多数人家都是砖瓦房,土坯墙茅草顶的房屋不足十栋。那些砖瓦房中甚至有几座两三进的大院子,一看就是当地富户或地主的房子。
从便衣侍卫那里得知这村庄没什么安全问题的信息,朱元璋便带着李贵和一名侍卫将官以及两个孩子进了村。
此时恰是中午,很多人家都冒出炊烟,有的人家更是飘出了饭菜香气。
朱元璋既没有找那几家拥有几进院子的大户,也没特意去那些土坯房人家,而是来到一户看着很普通的砖瓦房前。
这家只有三间正屋是砖瓦房,左边两间厢房和院墙还都是土坯,但看得出来,应该是近两年才盖的新房。
由简陋木板拼接的大门打开着,朱元璋到了门口,就用淮南话喊道:“老乡,讨个方便!”
喊了两声,屋里便出来一个须发花白的老汉,可能五十几,也可能不到五十。
这老汉打量了朱元璋一行人几眼,见只有一个壮汉,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,先放下了些戒备,然后略带拘谨地问:“这位员外有什么事?”
朱元璋道,“咱姓黄,到北边走亲戚,中午正好走到你们这儿了。孩子们吃不惯干粮,想吃口热乎饭,能不能叨扰一下?”
说着,朱元璋掏出一贯宝钞,递过去道:“咱给饭钱,不吃白食。”
老汉听说是来吃饭的,原本犹豫,待见朱元璋掏出宝钞,立马不犹豫了,笑道:“没问题,正好咱家才做午饭,可以多做几人份儿。”
“至于饭钱,这位员外给个几十文就足够了,要不了一贯。”
朱元璋笑道,“咱这外孙、外孙女挑食,老乡就做些好吃的,钱都收下吧。”
“那行,咱就不客气了,快请进来。”
老汉收了钱,笑呵呵地将朱元璋一行五人请进了院子。
“浑家,来客人了,多备些面——黄员外吃得惯面食吧?”
朱元璋笑道,“咱就是吃面食长大的,哪怕搬到江南住,也是多吃面。”
老汉道,“那咱今天中午就吃面饼、白面条配些其他的家常菜。”
说话间,将朱元璋等人带进了堂屋,又给泡了几碗粗茶。嘱咐物种三四岁的小孙女几句,便要去厨房忙活。
朱元璋让李贵跟着去帮忙,老汉也没拒绝——这么多人的饭菜不好弄,多个人多个帮手。
见老汉离开了,刘若月这才道:“外公,我跟三哥不挑食。”
结果他才说完,刘长安就拆台,“你还不挑食,除了四弟,就你最挑食。”
“三哥!”刘若月脸红,羞恼了。
朱元璋笑着道,“行了,咱知道若月不挑食,是外公想吃好的,行了吧?”
已经八岁的刘若月听得出这是哄孩子的话,又不知该怎么辩驳,干脆转移目标,跑到流着鼻涕的小女孩旁,问:“小妹妹叫什么名字?”
“妞妞。”小女孩吸了口鼻涕道。
刘若月:“没有大名吗?”
小女孩摇头,也不知道是听不懂,还是没有大名。
朱元璋则注意到堂屋墙壁上贴了两张奖状(刘宽协助礼部推行学校教育时顺带搞的),其中一张上书“学子李正于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荣获班级第五名,特发此奖状以兹鼓励!”
下面还书写了该学校名称,以及奖状的发布时间,却是去年年末。
很显然,这户人家还有个正小学二年的小男孩。
果然,没多久就有个小男孩进了院子,看屋里有陌生人,便直接进了厨房,稍顷才到堂屋里来。
这小男孩儿比刘长安、刘若月矮了近一头,却带着几分紧张小大人似地施礼问候,“小子李正,见过黄员外,见过这位伯伯,见过这位兄台、姑娘。”
刘长安、刘若月还礼。
然后刘长安就道:“我叫刘长安,今年八岁。李兄几岁?竟已上小学二年级?”
李正闻言有点窘迫,略结巴着道:“我也···也八岁。”
听此,刘长安、刘若月都略感惊讶,没想到李正这么矮,竟然也八岁了。
不过刘长安倒是没傻乎乎地问“你为什么这么矮”——他们在京师上的是“贵族学校”,孩子们都吃的好,大多数同龄人高矮不会差距太大。
随即,刘若月好奇地问:“李兄的学校很近吗?中午竟一个人回来,不需要家长去接?”
李正从没见过刘若月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儿,看了一眼就脸红地低下头——好在他晒得较黑,脸红不那么明显。
但他接下来说话却更结巴了,“不···不远,就五···五里地。”
刘长安、刘若月一听人都傻了。
五里地?
还不远?
朱元璋在旁看着三个小孩聊天,只觉得很有意思,老脸上的笑容都要兜不住了。
同时心里也在想:刘宽的孩子在京师上贵族学校,不知人间疾苦。皇室子弟在大本堂上学,虽说也有各种磨砺,但跟真正的人间疾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。
就像这个李正,走五里地上学,皇室哪个孩子有这种经历?
‘看来回头得跟标儿、雄英商量,多给大本堂那些臭小子一些罪受才行。’
另一边,李家老汉先是杀鸡,又向同村的渔夫买鱼,向猎户买了腊兔子,与浑家在李贵的帮助下忙活了一个小时,才终于做好一桌颇为丰盛的饭菜。
吃饭时,只有李家老汉跟朱元璋同桌。
李家老汉甚至启封了珍藏的一坛老酒,跟朱元璋边吃边喝边聊。
“李老弟多大年纪了?有几个儿女?”
“今年五十有二了,年轻时家里太穷,饭都吃不上,结婚比较晚,只生养了一个儿子、两个女儿。”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最新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