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9章 即将拥有(4k)(1 / 1)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四合院:我边做科研边吃瓜》最新章节。
“这个车子,还是差点意思啊……”一位同志看着在戈壁滩上艰难的当着咕蛹者的CA10,对旁边的同志叹道,语气中带着一点遗憾。
没办法,这年头,能真正自己拿得出手的重卡,也就这玩意,别说现在车上也就6米上下的火箭弹了,就算是10米长的S-75仿制型,也依然是用这东西拖,整得比几十年后的半挂还修长。
“克服一下吧,会好的,现在重要的,是上面的蛋。”另外一位同志笑道。
为了节约重量,这辆车上仅装了4发270火箭弹,如果高振东看见,会有一种梦回外贸-80的感觉,那个车上,也只装了4发273mm火箭弹。至于为什么叫80,原因很简单,射程80公里。
不过这车上的火箭弹,比起高振东上辈子知道的那个外贸-80要秀气得多。至少因为折迭和起旋设计巧妙且有效,这个火箭炮的火箭弹和定向管几乎是紧贴着的,所以并排4根管子显得有些稀疏,毕竟全挤在中间的话,也就一米多两米不到的宽度,怎么看怎么奇怪。
放得稀疏一些,也不容易相互影响。
再多装的话,不是空间不够,而是载重有些超标。这东西可不只是有管子本身,还有俯仰机构在里面。
刚才那位同志说到上面的弹,其他人可就不困了,现在是开始一系列终试,不等于以前没打过。从以前的情况来看,这东西好得出乎所料。
想到这里,陆装局的同志也笑了起来,4根就4根吧,关键是,这4根是真的管用!
射程25~40公里的长130火,在不久前的实战中发挥了作用,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现在,轮到270火了。
他一边笑,一边对防工委的总工道:“这东西射程大,散布也略大一些,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建靶场有点浪费了,不得不请同志们到这里来,条件艰苦,还请克服一下啊。”
西北这边荒地多,建靶场不心疼,和东北那片黑土地不同。要不然的话,这东西在雪城试验中心附近就解决了,也不用拖这么远。
“这能有多艰苦,比起……呵呵呵,反正挺好的,重要的是这个弹。”总工说了一半又吞了回去。
“行,那我们就准备开始了?”看着同样是咕蛹着进入阵地的第二辆、第三辆火箭炮车,陆装局的同志道。
“嗯,开始吧!”其他同志们纷纷点头。
“自动模式试验,现在开始!1号目标,瞄准!”试验总指挥拿起电台,开始下达命令。
三辆火箭炮车里,副驾驶的射手正在有条不紊、忙而不乱的输入着1号目标的坐标。
至于风速、风向、气温等气象数据,由前出部署的装甲侦察车从前方回传,自动进入每辆车的弹道计算机进行解算。
输入和解算速度非常快,很快,电台里就传出各车车长的声音。
“3号车准备完毕!”
“1号车准备完毕!”
“……”
随时都在较着劲的同志们,就连试验中,也不愿意落后人一步。
试验指挥所里的几位主要同志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相互点了点头。
“全弹发射!”试验总指挥在电台中下达了指令。
这个车的全弹发射看起来有些寒酸,就4枚弹,全弹发射也全不到哪里去,但是动静却很大。毕竟和270mm相比,就算是射程25~40km的长130火,推进剂装药也依然不够看。
几乎同时,在隆隆的喷焰声中,12枚270火箭弹就旋转着身体,先后从定向管中一跃而出,直奔远方。
“等一会儿吧,路程远着呢。”厂家的总工也来了,对同志们笑道。他的经验很足,这东西射程忒远了,要飞好几分钟才能飞到。
“希望不会出问题啊。”防工委总工喃喃道。
虽然研究过程中,已经经过多次试验,但研究正常定型出事的情况也不少见,没定型,就是未知。
“放心吧,老总,我们有把握。”厂家的同志笑道。他们自己研究过程中不知道打了多少发了,心里有底,这套从高总工那里来的技术,靠谱!
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,未几,电台里传来了部署在阵地和靶场中间的反炮兵雷达的报告。
“报告!火箭弹飞行方向正常,与预期一致,没有发现离群弹。”
对于反炮兵雷达来说,判断火箭弹的飞行是否正常,简直就是小意思,毕竟这年头的火箭炮都是抛物线弹道,能算炮位,同样就能知道弹道是否基本正常。
反炮兵雷达可不只是能反炮兵,同样也能为自己的炮兵服务。
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,没有离群弹,那就是最好的消息,说得难听点,就算是全都打歪了,只要是都歪在同一个地方,那就是胜利,大不了在弹到计算机里把瞄准点都往歪了算就行。
而三辆车打出去的弹都往同一个方向飞,那就更说明这套技术的弹道是稳定的,而且重复性好。
“火箭弹飞行正常……”
类似的报告,从反炮兵雷达那边不停的传来,同志们脸上的表情,越发轻松,抛物线弹道的特性决定了,飞到这个时候都还正常,那想不正常也不太容易了。
几分钟之后,靶场那边的同志听见一阵呼啸声由远及近,隆隆而来。
他们在一座雅丹地貌的“山头”上,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五公里左右的戈壁滩上的三个白圈。
白圈直径大约二十来米,中间有个十字,白圈之间间隔大约300米左右,这时候的火箭弹,就算是做得再好,也远没有几十年后我们的“火箭弹”那么准确,一弹一靶大可不必,每辆车都瞄着一个靶子打,反正散布肯定足够大,能分得清楚。
同志们是没见过能准确命中十字靶布差不多中心的“火箭弹”,要不然他们非得一弹一靶试一试不可。
呼啸声中,三个白圈周围腾起了一朵朵灰白色的烟云,随即,一声声爆炸声才传入同志们的耳朵。
“中了中了!”虽然没有任何一枚火箭弹是直接命中白圈中心的,甚至最好的也就沾了个边,但是同志们却欢呼雀跃。
那几个圈的直径才二十来米,要是能直接命中,这东西就不叫火箭炮,改叫**得了。
高振东:那可不见得。
不管日后的火箭炮是什么样子,反正此时在经验丰富的靶场工作同志们眼里,大致能预估出来,这些火箭弹的散布非常好。
“激光测距仪,测距测距!”一位领头的同志招呼旁边的同志们。每个靶标中心与测距仪的距离是已经测定好的的,只要测定好每个弹着点和测距仪的距离,在计算机上就能直接算出每发弹的散布。
与此同时,他拿起电台:“报告试验中心,12发弹全部命中靶区,散布情况良好,具体数据正在测算。”
试验中心,也就是发射阵地这边,听了他的话,彻底放心。
12发弹都在靶区,那结果就差不了。
陆装局的同志喜笑颜开,就这东西的射程,只要都命中了靶区,没有离群弹,就算散布达不到指标,稍微大点,用来打远程压制也是够用了。
更何况这东西还有个大杀器——末敏弹。
以末敏弹的特点,压根就不需要太好的散布!
同志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靶场的同志把圆概率误差测算出来。
仿佛过去了很久,实际上才十分钟不到,电台里就响起了靶场同志的声音。
“圆概率误差153米,纵向误差平均246米!”
如果高振东在的话,会有些遗憾,比起BM-30龙卷风来,还差点意思。毕竟此时的环境技术条件还是有限,同样的技术路线,拿出来的结果还是高低有别。
但是同志们完全是另外一个反应。
“太准了!”
“这误差,都快赶上身管火炮了。”
“身管火炮可没这射程,有这个射程,它就算偏得再多点,我都要称赞它在空中歪得好看。”
“要是在里面装上杀伤子弹药或者是末敏弹,天女散花的撒下来,这个误差就和直接命中差不多啊!”
最常见的软目标,人员,最难对付的硬目标,坦克装甲车辆,杀伤子母弹和末敏弹,可谓是把这两种目标一网打尽。
至于别的目标类型,这个散布也是能打的,完美!
高振东可能会觉得遗憾的数据,在同志们眼里却是那么的美妙。
“恭喜你们啊,从现在开始,你们即将拥有射程75公里,精确度堪比身管火炮的火箭炮了!”防工委总工喜气洋洋的恭喜陆装局的同志。
陆装局的同志笑道:“同喜同喜,还是要感谢防工系统的同志们,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装备。”
有这东西,都不用多,三门五门的,能轻轻松松的对纵深地带的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。
纵深地带的敌人都是处于休整、训练状态的,一般都不会有非常好的防护,规规整整的帐篷,估计就是极限。这在杀爆燃子母弹眼里,就是最好的目标。
而且,270火眼里的纵深地带,比所有敌人想象中的“纵深地带”,要深得多!
75公里,敌人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能够得着这个距离,而且还能打得准!
笑着笑着,陆装局的同志突然就红了眼。
“75公里啊,75公里啊……我们做梦都没想到。要是十多年前有这个……”
要知道,一开始搞大口径火箭炮的时候,射程可是只有10来公里,别说和这个270、长130比了,就连正式定型的短130和107火都能在这个射程面前笑出声。
防工委总工道:“那时候没有,是客观事实,条件就那样,但是我们的战士们依然在那种条件下,把敌人赶了回去。而且,这个远程270火箭炮,不同样是在当时参战的战士带领下搞出来的嘛。”
在场但凡认识高振东都知道,他就是从那个战场上走出来的,参加地方建设工作之后,就一直致力于武器装备的研究。
说起这个,陆装局的同志可就不难过了,没错,我们当时条件的确艰苦,但是我们在艰难取得胜利之后,并没有停下脚步,保持自己的长处,努力弥补着自己的短处,而且,我们的老步兵战士,在里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“诶,说起高振东同志,他怎么这次没来?”陆装局的同志问道。这个炮,几乎是高振东同志一力促成,在规划和具体的技术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在终试开始的靶场上没有看到他的身影,让陆装局的同志感到很是遗憾。
“他有工作,忙得很。这里有点远,就不折腾他了。”防工委总工笑道。
他很清楚,高振东手上事情忙得很,甚至他还知道,高振东正在带着十一……不对,机动工业部的同志们,在搞新的发动机、汽车,还有其他很多工作。
想到这里,他把目光转向了步履有些蹒跚的几台CA-10,也许总有一天,这些任劳任怨的大铁牛,会回到他们原本的岗位上,而不是在这里勉为其难的完成本不该它们完成的任务。
“好了,第一步成功了,接下来,我们就要开展全面的试验,争取在半年内,能够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!”防工委总工笑道。
现在只是确定了基本性能,但是接下来还有各种弹种、各种环境、各种射程的一系列试验在等着这个新装备。
没办法,地盘比较大,使用环境复杂,不把这些工作搞好,恐怕换个环境就得打飞。对那些需要外购武器的国家的一个忠告就是,当不知道买哪家的武器比较好的时候,最好找那几个大国买,他们的武器先天适应性就比那些小国寡民的组装货要强。这些东西光看个指标或者价钱,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。
不过有些“大国”的也不好说,例如约翰牛,曾经纵横四海的他们,造个燃气轮机到了热带就趴窝,也是没地儿说理去。
听着总工的话,同志们轰然应诺,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,就算接下来有再多的困难,他们也浑然不惧。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四合院:我边做科研边吃瓜》最新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