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www.fpxsx.com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》最新章节。

大明周报连续四期,都是关于管事与管人的讨论。

更加坐实了之前的猜测,这就是变革的号角。

不出意外,此事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。

各路人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,有人支持,也有人反对,也有人无所谓。

但各大学派却都在积极响应,为这次变革摇旗呐喊。

作为显学的理学被打压,大明出现了思想空白。

这么说也不准确,陈景恪的大同思想,将会是朝廷扶持的主流。

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现的太晚,二来但陈景恪并没有搞唯我独尊,而是给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间。

各派都想抓住这个机会,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
变革就是最大的变数,也是他们的机会,自然不能错过。

朝廷摆明车马要变革,那他们想上车,就必须支持变革。

别看之前这些小学派被理学压的很惨,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们的影响力。

在局部地区,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。

比如横渠先生张载,他主要在关中活动讲学,所以他的学说在关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理学。

其他地方,也有类似的‘本土’思想,影响力都不可小觑。

只不过,他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,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。

理学的优点就是,更加全面更加深入,最后获得了普世的机会。

但即便是理学最昌盛的年代,那些小学派在‘本土’依然非常活跃,拥有巨大的影响力。

这种情况有好处,那就是思想界比较活跃,会诞生无数的学者、文化名人。

坏处就是,容易造成思想混乱。

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?

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,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。

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《四书五经大全》,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。

这么做,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,迅速统一了思想界。

坏处是,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。

陈景恪知道,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。

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,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。

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。

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,又不让各思想跑偏。

事实上到了现在,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。

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,诸子百家争鸣,思想界空前繁荣。

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,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。

秦朝建立后,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。

陈景恪穿越后,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。

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,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。

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。

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,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,搞唯吾独尊。

因为不这么搞,秒秒钟就能分裂。

而且陈景恪这么做,也有**上的考量。

拉拢小学派,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。

同时还能使其向朝廷靠拢,支持朝廷的变革。

现在,效果就显现出来了。

各地方性小学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变革,并且基于自己学派的思想,对管事和管人进行诠释。

最后得出一個结论,这是实现大同思想的必经之路。

陈景恪得知这些情况之后,自然非常高兴。

让方孝孺从各家思想里,挑选较为优秀的,刊登在周报上。

同时还邀请各学派的领袖,前来洛阳研讨学问。

地点就在洛下书院。

为了支持这一盛举,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,在洛下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学宫。

供各学派代表居住、学习、讨论学问。

此举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颂,朱雄英的个人威望再创新高。

各学派领袖,纷纷动身前往洛阳共襄盛举。

陈景恪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,可面对即将到来的各派领袖,也感到压力巨大。

生怕自己一个失误,将大好局面付之东流。

不过他并没有惧怕。

真正的勇士,敢于面对……

额,算了……咱不怕主要是因为容错率高。

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,纠正过来就是了。

只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,就无所畏惧。

朱雄英是最高兴的。

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,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太关注**。

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,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注。

很多地方的人,其实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了人。

这种情况还不只存在于一地两地,而是普遍存在。

不只是古代,即便是前世也一样如此。

华人圈子很大,可是在各国的**影响力却极弱。

原因就是他们不喜欢参与**。

可是在国外那种选票**下,不参与**你的选票就是无效的。

你的选票无效,就会被边缘化,会被‘意见领袖’们打压,成为**牺牲品。

言归正传。

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,也没有动力去了解。

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,当朝天子是洪武帝。

但现在不一样了,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。

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,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。

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,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。

他们的反应就是:

哦,好圣孙当天子了?

太好了。

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,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,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。

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。

变革再无阻力。

自我的权威增强,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。

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。

先从中枢开始。

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,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。

原本大家都以为,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,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。

没想到,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。

这太激进了。

不少人劝阻,希望皇帝稳妥行事,不要过于激进。

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,想让他们劝一劝。

老朱对此表示:“咱为什么要劝?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。”

“咱的意见?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。”

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:“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,谁敢拖后腿,就别怪咱不客气。”

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:

“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,基础早已夯实,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。”

“其实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……”

“第一期国家计划失败,我就知道官制需要改一改了,也已经做好了改的准备。”

“只是一场大病,将这一切都拖延了。”

“皇帝这么做,也是继承我的计划……”

“诸公皆国之肱股,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。”

该说不说,朝中大臣多是朱标提拔上来的,他的话还是非常管用的。

大家一听这话,顿时就不再说什么了。

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规划,那就不是新皇心血来潮的行为。

众人安心了许多。

但具体要怎么改,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,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。

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。

群臣稍安,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。

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,还不止于此。

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,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。

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,充实洛阳人口。

再迁徙五万富户,充实凤阳皇城人口。

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,迁徙富户削弱地方,这是常规手段。

没什么可说的。

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对朝廷的这种手段,各地也早有应对之法。

把老二老三或者不讨喜的富户名字报上来。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,打击自己的敌对家族。

借助朝廷的手,把敌对家族迁走,实现对地方的进一步掌控。

这次,大家本以为又是一样的套路。

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。

朱雄英给出了一份名单,上面六成都是前两年,各地举荐的贤才所在的家族,或者和他们相关的家族。

这一下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

他们没想到,一个常规的举荐人才,都能被皇帝玩出花来。

关键是新皇的这番心机,实在让人感到敬畏。

也有人坚定的认为:“这手段太熟悉了,肯定是出自安平侯之手。”

但不管是谁想到的这个法子,朱雄英都通过这次行动,向群臣展示了自己的风格和手段。

洪武帝的铁腕,建章帝的手段,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加强版。

群臣首次感受到了,来自于新皇的压力。

一种精神上的压力。

这个皇帝,果然不好对付啊。

宫里,朱雄英叉着腰,嚣张的大笑道:

“小圆圆,爹爹厉害吧。”

圆圆坐在地毯上,拍着两只小手,笑的别提多开心了。

她自然听不懂朱雄英在说什么,只是觉得他的样子很好玩。

这让朱雄英更是得意:“还是小圆圆最懂爹爹。”

刚刚走进来的陈景恪,看到这一幕很是无语:

“她小孩子能听懂什么。”

朱雄英抱起圆圆,问道:圆圆,爹爹厉害不厉害。”

圆圆奶声奶气的道:“爹爹……厉害……”

朱雄英示威般的撇了陈景恪一眼,说道:

“谁说小圆圆不懂,我们聪明着呢。”

圆圆:“聪明……聪明……”

陈景恪懒得和他计较,朝门外说道:“来,把圆圆带走。”

被赶到门外的奶娘连忙小跑着进来,把依依不舍的圆圆给抱走了。

小孩子最会看人脸色,谁对他们好,他们就亲近谁。

圆圆最亲近的,无疑就是朱雄英。

没辙,这货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儿不对,对圆圆那是疼爱的陈景恪都觉得过分了。

要说他是女儿奴,也没见他和自己的女儿这般亲近。

要说他媳妇奴……就没见过这种好吧。

反正,陈景恪找不到什么解释的理由。

只能认为他脑子有问题。

等奶娘把人抱走,陈景恪说道:“官制变革的事情,你准备的如何了?”

最近他一直在忙着筹备洛下学宫大会,对朝廷这边的关注不算多。

他关注少还有一个原因。

在内部,这次变革也是对朱雄英的一次测试。

看他对朝局的掌控,看他能否独立完成如此大的变革。

只有这样,老朱和朱标才能真正放心。

当然了,陈景恪不参与进来,还有个老生常谈的原因。

降低自己的危险性。

这次变革的主题,就是官制。

牵扯到无数人的帽子问题。

如果陈景恪插手了,必然会有无数人投靠他。

就算他不想结党都没有办法,别人会硬往上靠。

有人会说了,你靠我不认不就行了。

对不起,不行。

这些人不光会硬靠,还会打着陈景恪的幌子拉帮结派。

你是安平侯提拔的人吗?我也是啊。

那我们大家都是安平侯的人,以后要多多帮衬啊。

于是,在陈景恪不知道的情况下,一个因他而组成的**小群体就诞生了。

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。

所以,陈景恪置身事外,是最合适的办法。

对此,大家都心照不宣。

不过陈景恪也并不是完全不管不问,真要这么干了,那就是自外于皇家。

这个中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。

目前来说,陈景恪把控的还是比较好的。

每隔一段时间,都会过来了解一下进展的。

比如今天。

朱雄英没好气的道:“我现在起的比鸡早,睡的比狗都晚,圆圆都和我生疏了。”

“好不容易偷个懒陪她晚玩一会儿,你又来搅和。”

陈景恪作势转身:“那我走?”

朱雄英道:“行了行了,坐吧。”

两人各自落座,谈起了最近的筹备工作。

对整个体制的变革,肯定不是说说就行的。

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。

现在朱雄英就在带领内阁学士,以及朝中的重臣,在完善这个方案。

在围绕管人、管事的总原则之下。

新机构怎么设置,职权范围怎么划分等等,都要更加明确。

还要给各部门,制定最基本的职业守则。

这些都弄好之后,还要挑选合适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。

这个变革的大致方向,自然是陈景恪提出来的,不过他并没有照搬前世的机构设置。

现在的大明,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古代不同,也和前世不一样的道路。

前世的经验只可作为参考,不能当做标准答案。

更何况,前世大多数**群体,也在不停的自我调整。

使自己更加适应新局势。

所以,照搬前世没有任何意义。

陈景恪也只是提供一个大体的方向,具体机构怎么设置,还需要这个时代的精英一起讨论。

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。

只有这个时代的人,才最了解这个时代。

朱雄英将大致的情况讲了一下,又将一些疑难问题拿出来,与陈景恪进行了讨论。

比如关于吏部的定位。

现在内阁就是事实上的丞相府,官员任命要经过他们的授权才能生效。

陈景恪对这一点,提出了建议。

“人事任命权才是权力的核心,必须掌握在决策者手里。”

“吏部的级别不变,但理应从六部剥离出来,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。”

“这个机构只对皇帝负责。”

“皇帝任命官吏,吏部授权即可生效。”

“内阁以及其他各部门,只有建议权,没有决定权。”

朱雄英担心的道:“如果后世出昏君了怎么办?”

陈景恪严肃的道:“那如果后世制度出问题了,需要改革,决策者手里没有绝对权力怎么办?”

朱雄英顿时不说话了,和陈景恪学习那么久,他早就知道。

这个世界没有万世之法。

没有完美的体制,只有最适合当下的制度。

如何才能确保,自己国家的体制最适合当下?

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调整。

而想要调整制度,决策者必须拥有绝对权力。

否则,后果会很难看。

陈景恪说道:“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,任何制度也都不是完美的。”

“决策者掌握了绝对权力,或许会腐化祸国殃民。”

“但决策者无法掌握绝对权力,必然会让国家生出乱子。”

以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,他也认为德谟克拉西很优秀。

直到穿越前,西方**开始妖魔化,他才醒悟过来。

只有相对适合的,没有最完美的。

目前来说,就要给决策者绝对权力,尤其是在大变革时代。

必须要给掌舵人绝对权力。

否则,政出多头,必然会祸国殃民。

而人事权,就是绝对权力的保障。

陈景恪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:

“吏部必须直接掌握在皇帝手里,不能受制于内阁。”

(本章完)
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》最新章节。

目 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