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最新章节。
明代,曲阜在山东兖州府,并且就在兖州州城东边十几里的地方,位于泗水、沂水之间,是一处土地肥沃之地。
当朱元璋带着刘长安、刘若月及一百多随从人员在兖州下了火车,这边已经准备好了几辆特制的四轮马车(御车)。
朱元璋也没在兖州城逛逛,坐上马车就奔着曲阜去了。
另外,他这次要更低调一些,随行仅三辆马车,一百名侍卫、二三十名锦衣卫以及几名宦官。
至于亲军,确实一小部份以地方卫所军名义进驻了曲阜,一大部分则位于周边,保证可以随时驰援。
事实上,只论朱元璋身边这一百名侍卫,战斗力就极强——这些人每个都是经历过战阵的精兵,甚至可以说是明代的兵王。
如今每个人都配备了前装线膛燧发枪,两把遂发短手铳,百炼钢刀,以及大明目前最精良软甲,不仅防箭、防刀,甚至对火铳亦有一定防护力。
根据徐达、汤和等人的判断,朱元璋身边这支侍卫队一百人能打地方卫所军上千人,甚至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,打数千人都不成问题。
事实上,朱元璋随行的之所以有三辆马车,便是因为其中一辆马车上存放着侍卫队的弹药补给,乃至五门最新款的虎蹲炮!
所以,即便那个地方卫指挥使想要作乱,不顾一切想搞死朱元璋,都未必能成功。
兖州州城到曲阜的官道也修建成了水泥路,马车走得不疾不徐,很是平稳。
车内,刘长安道:“外公,为何很多人称呼孔子为孔圣人?我听父亲讲,孔子都是近两千年前的人了,为何他的后人还能被封公?”
朱元璋笑着道,“长安,你这第一个问题有点大呀,咱只能告诉你,孔子被封为圣人,是因为他开创了儒学。”
“而自汉朝始,虽然中原王朝更替了很多次,但治理天下——嗯,准确来说是归拢天下人心,建立纲常,几乎都用到了儒学。”
“即便是蒙元入主中原,奴役咱们汉人,却也用儒学来归拢人心,确立纲常。”
“你想想,这么多王朝统治者都喜欢用儒学,难道不说明这门学问确实很有用处吗?那么开创了这门学问的孔子,难道当不得一个‘圣人’的称呼么?”
刘长安紧蹙着眉头,一时似懂非懂。
旁边刘若月撇嘴,“什么圣人不圣人的,不就是个称呼么。”
“哈哈哈,”朱元璋听了畅笑,“小若月看得透彻,有时候这确实只是个称呼而已。”
刘长安也不再纠结,而是追问:“那第二个问题呢?”
朱元璋反问道:“那你可曾想过,咱大明为何要让勋贵子嗣承袭先祖爵位三代,随后才逐代降爵承袭?甚至在此项爵位改革前,咱大明所有爵位都是世袭的。”
刘长安道,“是因为那些人为大明立下过大功?”
朱元璋道:“最初封爵的那批人为大明立过大功,泽及后代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原因,便是朝廷要以这些人作为表率,让天下人都踊跃为大明立功。”
“不过,朝廷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,泽及孔子后代只是顺带,主要还是为了将孔府当做一个招牌,向天下读书人,嗯,准确来说是学儒学的人表示,朝廷尊重儒学,也会重用儒生。”
刘长安先若有所悟的点点头,随即却忍不住道:“可是咱们学校里,儒学只是和数学、自然科学并列的一门课程呀。”
“朝廷这么对待儒学,那开创数学、自然科学的人是不是也要成为圣人?”
“哈哈哈,”朱元璋听了又是一笑,“长安小子,首先咱大明重视数学、自然科学是你父亲带来的影响,在此之前,天下读书人都只尊儒学。”
“儒生中虽也有涉猎数学的,但都只是将其当做小道,即便学的再好也不值一提。至于自然科学,以前都没这个说法。”
刘长安、刘若月听了都颇为惊讶。
随即两人对视了眼,刘若月忍不住道:“父亲好厉害!”
朱元璋别有意味地道:“你父亲来自后世,不同于大明其他人,自然是厉害的。”
聊了会儿,刘长安、刘若月有些乏了,看看车窗外的景色也没什么特别,就在马车内打起了瞌睡。
朱元璋却精神得很,又拿出“他的”双筒望远镜观望外面田间的景象。
看了会儿,他微微皱起眉头。
此时,已经到了收麦的季节,兖州虽种植了部分水稻,却以麦子为主。此时很多农夫都在田间忙碌着收麦,本是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。
然而,朱元璋却发现,这里的麦子相较于之前他在滁州、凤阳看到的稍差些。
此外,地里干活的农夫衣着要更加的破烂,不少人舍不得穿上衣,光着膀子在干活,裤子上也是补丁摞补丁。
最主要的是,他一眼就看得出来,这些农夫的精气神比凤阳、滁州那边的差多了,人也比较瘦,有些甚至瘦骨嶙峋!
‘难不成兖州去年或今春糟了灾?百姓口粮不足?’
‘咱记得似乎没有呀?’
朱元璋不解。
眼见离曲阜县城就剩四五里地,官道不远处又出现一个颇大的村落,朱元璋便道:“停车,咱要下去走一走、看一看。”
车队停下来,刘长安、刘若月也瞬间清醒过来,精神了——俩孩子生长于城里,还是很喜欢跟着朱元璋走入田间地头和村里的。
车队停在官道的一处凉亭边,朱元璋就带着俩孩子、李贵和几名侍卫走入阡陌之中——当然,更多的便衣侍卫已经提前进入,装作闲人散在周围。
没走多远,朱元璋见路边麦地里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农正带着三个青年在割麦,大约是天气比较热,老农体力不支,就坐在田埂上喝水歇息。
朱元璋走过去,用官话(南京官话)道:“老乡,看你们这边麦子收成不错呀,这一亩地能收多少斤麦?”
老农闻言起身看了朱元璋一眼,忙施礼道:“草民见过这位老爷。”
朱元璋道,“咱又不是官员,当不得老爷的称呼。咱姓黄,你称呼咱黄员外便好。”
“原来是黄员外。”老农见朱元璋言语和气,又带着两个金童玉女般的小孩儿,便放松了些,道:“这几年收成都不错,今年的话,一亩地大概能收个两三百斤麦子吧。”
“可惜不能种红薯,不然就这块地,收个近千斤红薯都不成问题。”
朱元璋疑惑道,“红薯不挑地,哪里都能种。可这块好地拿来种红薯岂不可惜了?红薯再好,也不如面好吃吧?”
老农苦笑,“红薯吃多了是不如面好吃,但收成高,俺们能不挨饿啊。”
朱元璋更加不解了,问:“老弟家中多少口人?有多少亩田地?麦子丰收竟都不够吃?”
老农道,“俺家人多着咧,除了俺浑家,还有四个小子、两个闺女。至于田地嘛,俺佃了大宗长家的七亩多田地。”
朱元璋:“就算是八口人,七亩多田地交了田赋也该够吃吧?”
“俺们不用交田赋,只交租子。”老农摇头,随即又道:“但租子比其他地方交的田赋都高,交七留三,还要偿还租借耕牛、农具的钱,余粮紧巴巴的,想吃饱饭很难哩。”
听老农这么说,朱元璋瞬间恍然,问:“你佃的是孔府的田地?”
老农笑起来,“黄员外是外乡人不知道,俺们曲阜方圆十里,几乎都是大宗长家的佃户,俺家可不例外。”
朱元璋:“老弟也姓孔?”
“是呀,往上数千八百年,俺家也是嫡脉哩,都是孔圣人的子孙。”
听完,朱元璋看着老农晒得黝黑却可见根根肋骨的上身,菊花似的老脸,以及地里老汉三个同样瘦的儿子,再起身望望周围大片金色麦田间挥洒汗水的农夫们,尽都是一般干瘦的模样,他一时沉默了。
回过神来,朱元璋问:“老弟,你说句心里话,觉得孔府待你们这些佃户好吗?”
老农思索了下,道:“还行吧——俺记得几十年前鞑子还在时,外面的人都活不下去了,可俺们却还有地种,有口饭吃,租子虽高,也不至于饿死。”
“后来鞑子被洪武皇爷赶跑了,大伙儿日子都变好了,孔府还将租子从八成降低到七成哩。要不是这样,俺可养不活四个儿子、两个女儿。”
老农说得挺乐观,可朱元璋却听得心里有点难受。
他道:“租子降到七成也还是高,老弟就这么满足了?”
老农道,“村里教书的先生说了,人要知足,更要懂得感恩。俺们以前都是靠佃大宗长家的田地活下来的,不能因为日子好了就忘了本。”
如果是以前,朱元璋大约只觉得那教书先生的话怪,可在通过刘宽获得一些后世知识后,他很清楚的明白,那教书先生分明是对老农进行了“思想教育”。
思想教育本身没错,比如说他派人到军中教育将士忠君爱国,这就很正当。
可那教书先生却叫老农接受孔府制定的不合理高租子,目的明显不良。
念及此处,朱元璋又道:“老弟,我听说西边有很多荒地,地方官府一直在招人垦荒,去了就能分田地,官府还借给种子、农具,甚至可以无偿借用耕牛。”
“而在江南,很多地主因为佃户进城打工,缺人种田,田租都从五成降低到了三四成。”
“不论是去西边,还是去南边,甚至是去北边,种田都比在这儿好过,老弟为何不带着家人迁走?”
2k小说阅读网【www.fpxsx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最新章节。